来源:八一评论微信公众号
01
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①
■张顺亮
一艘舰船没有航向,不管什么风都是逆风。一名军人不忙打仗,越是辛劳就越感迷茫。
有人说,和平时期的军人是尴尬的。话虽有失偏颇,但发人深思。不可否认,承平日久不仅让社会对军人的尊崇有所淡化,也容易使军队滋生各种各样的“和平病”,冲淡主责主业,耗费时间精力,更会涣散军心士气。
一份调查显示,基层官兵最无奈的是屡禁不止、花样迭出的“五多”现象,最厌倦的是朝令夕改、毫无意义的瞎折腾,最反感的是以打仗的标准干与打仗无关的事。且不论这份调查有多大代表性,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:偏离中心的忙,是不得兵心的。
“我想参加训练,我想摸到装备,我不想天天做这些无聊的事情!”一名学习平面设计的大学生士兵,被机关发现个人特长后,经常加班加点做展板、做PPT,有一次在朋友圈里吐槽:这和我在学校时干的活没啥区别,我不知道这样整天忙忙碌碌的意义是什么。
这虽然只是一个个例,但这种“偏离中心”的现象却具有一定普遍性,在基层官兵中也有着比较强的共鸣:“计划不如变化,变化不如电话”,抄笔记、补笔记、背题库不堪重负,登记统计做得拿着放大镜也挑不出毛病,“就算是缝纫机也忙不过来”,哪有精力刻苦训练、提高能力?“没有通知坐着等,有了通知加班干”,会议一个接一个,检查一波接一波,疲于写方案、做计划、制表格,“周六保证不休息,周日不保证休息”,哪有时间学习打仗、研究作战?
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。”其实,每一名热血青年的心中都有一个倚马仗剑、侠骨留香的英雄梦,军旅生涯都想留下“马踏三秋雪,鹰呼千里风”的豪迈记忆,都不惧怕“寒风裂征衣,飞雪裹战袍”的艰苦生活。
心中有梦,肩上有责;军要务战,兵要思练。正如有的战士坦言:“我来当兵就是为了打仗。”“吃饱饭不训练干什么。”某团官兵则誓言如铁:一天不拼命训练,一天就心里不踏实。某部移防后虽然生活条件艰苦,官兵们却纷纷表示:“打仗的事没办好,条件再好也睡不着;打仗的事先办了,生活苦点也踏实!”
我们也常说,军人只有两种状态,打仗和准备打仗。可是,一旦有了第三种、第四种状态,甚至第n种状态时,中心不居中,重心不再重,看起来“天天忙得像打仗”,实则没有“像打仗一样天天忙”。这些胸怀报国之志、怀揣绿色梦想、肩扛强军使命的铁血军人,将会是一种怎样的体会与感受?一些战士直言不讳地说,“不怕忙着练打仗,就怕忙了打乱仗”“宁愿海上漂,也不愿岸边靠”“宁愿训练场上流血汗,也不愿空调房里补笔记”。
这些也许是官兵的牢骚话,但应该是肺腑之言。可以理解,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,长不出三头六臂,也不会七十二变。如果主要精力放在补本子、背考题、擦玻璃上,最终时间浪费了、精力耗费了、主业也荒废了,那么,平时靠什么赢得全社会的尊崇?将来走上生死对决的血火战场,拿什么制胜强敌?
一个人最大的焦虑与失落,莫过于梦想与现实产生距离,甚至越走越远。俗话说,一个中心为“忠”,两个中心为“患”。一旦“不是中心胜似中心”的现象时有发生,从早到晚“不明于急务,而从事于多务、他务、奇务”,必将贻害基层风气,损害官兵士气,影响部队战力。长此以往,兵心冷了,军心散了,队伍还怎么带,又怎能打胜仗?
善除恶者察其本,善理疾者绝其源。上面“千条线”,基层“一根针”。“五多”在基层,根子在机关。尽管机关也有机关的难处,但无论主观原因,还是客观因素,能打胜仗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时刻紧绷打仗这根弦,下发的每一个通知、每一份文电,都用打仗的标尺量一量,看看对战斗力提升有多大益处;下基层的每一次检查、每一次调研,都用实战的眼光审一审,想想会不会给基层添乱、给官兵添堵。如此这般,坚持不懈,久久为功,必将斩断伸向基层的“五多”之手。
一位企业创始人说:“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”加班只是战术,打仗才是战略。从机关到基层,只要始终保持“战略”上更加清醒,“战术”上更加清晰,排除干扰、全力备战,让中心居中、重心更重,就一定能够激活基层内生动力,激发官兵此身只为胜战、何惧千难万险的强军豪情。
解放军报2018年5月16日06版
02
捆住手脚怎能施展拳脚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②
■程荣贵
跳舞,是戴着镣铐跳得好,还是不戴镣铐跳得好?答案很显然。所以,人们常用“戴着镣铐跳舞”,来形容那些无谓的束缚。激发基层内生动力,也是这个道理,也需要把那些捆绑官兵的手脚放开,让他们在基层这个舞台上尽显活力。
基层是部队建设的基础,广大官兵是部队建设的主人翁和生力军。“实现强军目标,基础在基层,活力也在基层。”基层官兵的动力越大,强军兴军的力量就越大;基层官兵的活力越足,焕发出来的能量就越强。习主席强调“四个坚持扭住”,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基层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,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官兵投身部队建设的内在动力与活力。
放开手脚才能施展拳脚,捆住手脚只能限制发挥。现在,基层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,就是个别单位对基层统得过死、抓得过细。该下级用的权,自己揽了;该下级决策的事,自己定了。有的信奉“用任务管部队”,左一个文件、右一个电话,打乱了基层的正常秩序。这样做的结果,不利于调动官兵的工作积极性,不利于发挥基层的主观能动性,甚至会出现“你不放心,我不用心;你不撒手,我就甩手;你要包揽,我就偷懒”的状况,形成推一推动一动、强调什么干什么的被动局面。
法规制度明确规定,基层有经费使用权、官兵奖惩评议权、工作安排权,以及官兵入党、考学、学技术、选取士官的提名推荐权,等等。这些本该是基层自己作主的事情,为什么被个别领导机关攥到手里了呢?原因无他:一是私心作怪,怕手中没了权力,就失了威信,说话不灵。二是缺乏信任,总觉得不给基层找点事,心里不踏实,就把各种活动安排得满满的,造成“上面乱忙,下面忙乱”。
放手,除了放权,还表现为信任。邓小平曾指出:“相互信任本身就是战斗力,是重要的战斗力。”相互信任,就是个人把自己放心地交给组织,组织放心地让同志们加油干。如果平时连工作安排的自主权都不放,连让基层行使自主权的信任都没有,上了战场怎能放手让官兵打?一位连队主官谈到他的带兵体会时曾这样说:不仅要身体力行带着大伙儿一起干,还要敢于放手,不能一味“背”着战士往前走。放开手与背着走,哪个更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,是显而易见的。
现代战争,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大兵团的作战方式了,而呈现出小型化作战形态。有时,一个小分队、几个单兵,就可能主导战场态势。这对官兵临机处置突发情况的能力提出挑战。如果捆得太紧,什么都作不了主,事事请示汇报,战机就会稍纵即逝,甚至贻误战机、造成被动,何谈打赢?
活泼的部队能打仗。很难想像,平时被捆得死死的,甚至弄得战士连法定自由活动的时间都没有“自由”,上街要干部跟着,外出要骨干陪着,一旦战争爆发,或出现突发事件,怎能灵活处置情况、有效打击敌人?一位元帅回忆战争年代的部队管理时说,那时的红军部队“到处一片欢腾”,民主气氛很浓,这样的部队才能打胜仗。如果呆呆板板的,那是一个打败仗的相,是打不好仗的。因此他要求“必须把活泼变成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”。
管好不是“关住”,加强指导不能捆住手脚。基层自建能力的高低,很大程度上决定基层建设发展的质量。上级放心放手,下级才有尽心尽力的空间;上级放权还权,下级才有尽职尽责的余地。让基层拥有自主权,才能像陈云说的那样:“不仅自己会干,而且会推动别人干”“改变那种一人忙众人闲、上忙下闲的状况”。
改革力度越大,越要把基层搞坚强;改革越深入,越要使基层有更多的自主权。放开手脚,授权放权,要像毛泽东总结的那样:“第一,指导他们。这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,使他们敢于负责;同时,又适当地给以指示,使他们能在党的政治路线下发挥其创造性。”
作者单位:军委训练管理部
解放军报2018年5月18日06版
03
不卸包袱怎能轻装前行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③
■魏寅
省军区与地方积极协调,为新组建移防单位官兵解决子女入学、家属就业等难题;第73集团军某旅对表新条令,科学安排探亲休假和周末轮休……连日来,全军各部队大力为基层官兵解难题、减负担、释压力,受到广泛点赞。
越是路途坎坷、征程艰险,越要丢掉累赘、卸去包袱。部队官兵为了守护“静好岁月”,固然需要“负重前行”,但如果背负太多无用的辎重,难免拖累前进的步伐、迟滞前行的节奏。只有把那些不必要的包袱尽行卸下,才能“轻舟驶过万重山”,不断抵近胜利的彼岸。
基层处于指挥层级的末端、练兵备战的前沿,能否理顺“千条线”、穿好“一根针”,一定程度决定了部队建设发展的成效。也正因此,基层官兵普遍感到“压力山大”:工作很多,“没早没晚、没大没小、没完没了”;责任很重,“怕考、怕查、怕出事”。有的干部骨干感到,自己的职务是“低位”而“高危”,肩上始终挑着沉沉的担子、心里始终悬着一块块巨石。
尤其是当前,部队建设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,基层官兵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:任务调整难适应、发展进步难预期、婚恋问题难解决、两地分居难团圆、老人小孩难照顾……桩桩件件都很棘手,叠加起来就更难应付。一些干部骨干感慨,既要解决战士的思想问题,还要解决自身的思想问题,压力之大可想而知。
应当看到,有些责任之“重”、改革之“痛”,难以避免、理应正视;但也有些“压力”,既非必然存在,也非难以消解。比如,一些单位的领导机关,部署工作脱离实际、缺乏弹性,一味提要求、压担子,使基层官兵忙于应付、身心俱疲;或是指指点点多、指导帮带少,追责问责多、鼓舞激励少,使基层官兵动辄得咎、丧失信心;或是对矛盾问题若明若暗,对现实困难不管不问,处理敏感问题不公平、不公开、不透明,使基层官兵失望无助、心灰意冷。
凡此种种,绝非“传导压力”,而是“增加包袱”。这些无谓的、冗余的、有害的压力,一旦超过了某个“阈值”,就可能引起基层官兵的心理波动、情绪不稳甚至思想动摇。这些包袱不及时卸去,影响的不只是个体的身心健康、工作状态,也是整个部队的安全稳定、长远发展。
由此可见,领导机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举措为基层减负释压,事关军心士气、事关部队打赢。只有弄清基层官兵的所思所想、所忧所盼,有的放矢解开思想疙瘩、想方设法解决实际问题,多做“治愈”的工作、少做“致郁”的事情,才能让大家轻装上阵、放开手脚,撸起袖子加油干、心无旁骛抓紧干。
给基层官兵卸包袱,关键在于真走心、真出力。应当多一些“点对点”的沟通,常倾听诉求、常换位思考,切实打通上下级之间的梗阻;多一些“心贴心”的鼓励,尤其是对官兵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,不让老实人吃亏、不让苦干者寒心;多一些“实打实”的举措,全力为基层创造良好条件,积极为官兵解决后顾之忧。
“所谓放下包袱,就是说,我们精神上的许多负担应该加以解除。”毛泽东同志曾在《学习和时局》一文中这样写道。对于基层官兵而言,也应当时时检点自己的行囊,凡属于多余的包袱,该减的减、该扔的扔,从而“使自己的精神获得解放”。应当相信,身处大变革、大发展的新时代,只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,击水中流、弄潮涛头,定能踩实前行的足印,写下无悔的军旅人生。
解放军报2018年5月21日06版
04
墩苗适度才能茁壮成长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④
■杨振国
庄稼要有好收成,离不开科学的墩苗;干部要茁壮成长,离不开基层的沃土。
“根之茂者其实遂。”基层是“试金石”“磨刀石”,也是“铺路石”,年轻干部在基层墩苗,能在干事中长本事,在历练中变“老练”。可以说,在基层积淀的厚度,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未来事业发展的高度。
在这方面,“过来人”的体会最有说服力。爱军精武标兵冯世清说:“在基层淌的汗水、流的泪水,都是促人成长的肥水”;爱军精武标兵、清华学子乐焰辉说:“基层经历让我从‘嫩肩膀’变成了‘铁肩膀’,让我在接地气中有了打胜仗的底气”……英雄起于阡陌,壮士拔于行伍。正是在墩苗中,一批批年轻干部不再水土不服,一茬茬青年军官渐成栋梁。
习主席曾语重心长地指出:“让年轻干部多‘墩墩苗’。”十九大报告也强调,“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”。近年来,全军各部队认真落实年轻干部“墩苗工程”,有计划地组织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、代职,广大年轻干部也积极踊跃要求“到基层去、到边疆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墩苗,已经成为我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。
墩苗的目的是为了让年轻干部在积蓄力量中拔节。掌握好墩苗的时长很重要,拿捏好拔节的时段很关键。墩苗时间过短,会让墩苗变成“镀金”;墩苗时间过长,好苗子也难成参天大树。
从部队调研情况来看,当前,墩苗时间过短的现象已不突出,墩苗时间过长的现象则比较普遍。某旅一份调查报告显示,相当比例的年轻干部在基层任现职满4年以上。其他部队的调研也显示,基层干部老龄化现象较为严重。
“当初我是主动要墩苗的,没想到墩苗把我墩老了。”一名计算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到部队后,积极申请到基层当连长。连长干满3年准备回自动化站工作时,因为满编而搁浅。再干了两年,他又因部队调整整编而被编余。去年底准备调整到机关使用时,又遇上了干部冻结,等到解冻后,他年龄“到杠”了。离开部队前夕,他投书首长信箱,建议党委对那些还在长时间墩苗的年轻干部考虑出路:“别让大家还没来得及发挥聪明才智就被淘汰了”。
这名高学历干部没能茁壮成长尽管只是个个案,党委在用人上也有必须坚持的政策。但这也警示我们,如果墩苗让“千里马”歇步、“老黄牛”撂挑、干事的人心寒,谁还愿意去墩苗?没有人下基层,又怎能强基层?这也让我们思量,怎样的制度设计,才能把墩苗的年轻干部用当其时,避免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”的悲剧重演?
“男儿慷慨平生事,时复挑灯把剑看。”从军报国,谁不希望自己能够有所成就,能够闯出一番事业,能够得到他人、社会的认可与肯定?特别是那些主动申请墩苗的年轻干部,他们有理想,有追求,不怕“寒风裂征衣,飞雪裹战袍”的艰苦生活,不怕“眼睛一睁,忙到熄灯”的紧张劳累,怕的是“墩下去了,冒不出来”,怕的是“有怀投笔,无路请缨”,怕的是还没来得及“赢得生前身后名”,就“可怜白发生”。
一位作家曾写道,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,不是因为生活得舒服,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。现在,个别基层干部不太安心,更多的原因不是因为基层苦、基层累、基层难,而是觉得在基层看不到希望。试想,如果坚持干部在基层培养的同时,也坚持干部从基层选拔,特别是从基层单位优秀主官中选拔,让那些在墩苗中已经成熟的年轻干部有奔头、有盼头、有劲头,基层干部怎能不“载着无限梦想和希望,像条龙一样飞翔?”
强军事业的基础在基层,活力也在基层。激活基层内生动力,用好基层干部是关键。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对基层干部“计深远”,用好是最有力的关爱。站在推进强军伟业发展、促进干部长远发展的角度,设身处地为年轻干部画好“成长路线图”,从制度设计上规划好墩苗干部的时长、交流和使用办法,让他们“厚积”了就能“薄发”,如此方能激励年轻干部向往墩苗、乐于墩苗,强军事业也才能更加生机勃勃、充满希望。
作者单位:武警某机动总队
解放军报2018年5月23日06版
05
照搬套路怎能闯出新路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⑤
■邓佑标
“拔足再濯,已非前水”,这句话用来形容当前的部队再贴切不过。军队改革向纵深挺进,领导机关如果意识不到基层“已非前水”,抓建指导就免不了摸黑乱撞。
说个常理:年轻父母疼爱幼儿,恨不得把孩子时时抱在怀里,孩子长大后,若还以这种方式来表达爱,恐怕会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改革中,机关“减肥瘦身”,基层“壮骨扩容”,部队呈现出机关小了、层级少了、基层大了、类型多了的特点。横宽纵浅的新体制编制,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抓建的思维理念、工作方式。
经过改革调整,东部战区某合成旅机关缩编,建制营连数量增加。部队营区部署分散、野外驻训点多面广,如果还像过去那样动辄派遣工作组,机关指导力量必然严重不足;连队数量大大超过机关科室的数量,如果沿用过去“科连挂钩”的帮带模式,哪有那么多科室?现在机关自身训练抓得紧、问责严,如果还不摒弃“保姆思维”,三头六臂都不够用。类似的问题和矛盾,其他部队或多或少都遇上了。正因此,“转轨升级”的呼声是普遍的。
现实工作中,抓建基层旧套路的影子并未消失。比如,纤微小事,对基层依然不放心、不放手;为了避免存在感降低,总琢磨着要抓几项特色工作;乱“捅炉子”“抢跑道”,工作多头部署,通知多头下达;惯于被动式落实、甩手式开展工作,缺乏主动谋划、自主抓建积极性,等等。这些问题的存在,根子在于对新体制编制下抓建特点规律认识不深、掌握不够,思想没有跟着改革变,盘踞在头脑中的仍然是过去的工作模式和套路。
“走老路子稳当、用老办法顺手、按老模式省事”,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。实际情况是,照搬以前的套路,也许会驾轻就熟,但结果往往费力不讨好。在少数单位,为什么有的部门在干部超编的情况下,大家“五加二”“白加黑”超负荷地运转,依然忙不过来?为什么有的营连问题和事故按下这个、浮起那个,有些手忙脚乱?为什么基层主官白天忙得团团转,晚上还得不到正常休息?实践清晰地告诉我们,不换脑子、不转思路,只会处处撞“南墙”。
习惯性地照搬旧套路,说到底是思维固化、僵化。有句耳熟能详的话叫“脑子一固定,就很危险”。言必称“深化改革”,但文必寻据、行必问典,被观念的惯性带着跑,最终只能是回到老路上。没有思想解放、观念破冰,行动怎么可能突围?某旅曾组织一场大范围的“诸葛亮会”,他们从分析部队的新特点开始,逐步厘清旅、营、连各级责任边界,提出对营级班子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,明确了“原则问题把关、具体工作放手,加强不包办、支持不干预”的抓建原则。“换脑”的甜头,他们尝到了。
新编制体制下,抓建基层没有现成的科学经验可供移植。勇于探索、敢闯敢试,才知道哪种办法管用、什么是真正的“桥和船”。离开了这个“闯”字,事事裹足不前,当“等靠要”的懒汉,答案是不会有的。我们急需一股闯的精神。只有甩开膀子、迈开步子,不断转变职能、转变作风、转变工作方式,从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、固有模式、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,我们才能找到新路,真正以基层发展内生动力的极大增强、抓建质量和效益的极大提升,充分释放改革效能。
质地精良的璞玉,在思想僵化的人手里出不了传世佳品;到了富有创新精神的匠人手中,其成就却不可估量。改革使基层部队结构大大优化,营连成为集作战、支援、保障于一体的合成作战单元,这是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“璞玉”。拿出只争朝夕、锐意开拓的精神,闯出科学高效的新路,竭尽全力让官兵知识、技术、管理、梦想的活力竞相迸发,让所有激发战斗力、凝聚力、创造力的源泉充分涌流,基层这块“璞玉”才能成为全面过硬、能打胜仗的精兵劲旅。
解放军报2018年5月23日06版
06
干扰多了怎能铆足干劲
——激活基层内生动力大家谈⑥
■吴向明 熊林
专心致志抓基层,最怕啥?心无旁骛攻主业,最烦啥?基层官兵的答案很 一致,那就是怕干扰、怕折腾。干扰多了,怎能铆足干劲?折腾多了,怎能凝神聚力?
基层兴则军队兴,基层稳则全局稳。抓基层如同打地基,少打一桩,基础不牢,就可能出大问题。基层官兵只有不被干扰,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,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,才能使基层建设稳步提升、提质增效。如果正按计划落实工作,却被事务性通知打乱,计划就很难接续;如果正准备搞合成训练,一方因准备迎检撤走,合成训练也就搞不起来……诸如此类的干扰,不仅仅影响工作进程,更重要的是消磨官兵意志、分散官兵精力、减弱官兵动力。
调研发现,不少官兵最无奈的是屡禁不止、花样迭出的“五多”现象,最厌倦的是朝令夕改、毫无意义的瞎折腾,最反感的是以打仗的标准干与打仗无关的事。有人吐槽:“会议连环套,材料催着要,周末通知到。”现在有的电视电话会议从上到下“一网打尽”,而且同一个主题层层开会,苦的是基层单位要反复陪会。有个旅,5天来了4个工作组;有个营,今年3月份接到153份通知,传达各类文件的时间就占学习教育的近30%。一位指导员抱怨说,每天要分出一半精力应付那些杂七杂八的事,连周末也不消停;一位连长诉苦,经常从训练场上被叫回来,参加各种会议、座谈和填报数据材料。这些只是个例,但少数基层工作难突破、训练难落实,与干扰太多有很大关系。
计划最怕被耽误,精力最怕被透支。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。用在干工作、谋发展、抓落实的时间多了,基层建设就兴旺发达,战斗力建设就稳步提升。反之,各种干扰多了,心思和精力就分散了,基层建设就无法专心,打赢的追求就难以实现。难怪一些官兵说,“不怕训练受累,就怕折腾受罪”“为打仗流血流汗,将来吹牛也有资本,这些没价值的折腾实在没意思”。试想,干劲没了,部队发展如何推动?基层建设如何夯实?
专于急务,乃可任重。《关尹子·九药》中写道:“人不明于急务,而从事于多务、他务、奇务者,穷困灾厄及之。”军人的急务是打仗。分析一些干扰,很多都与“急务”无关,属于那些“多务、他务、奇务”。“急务”再多,基层官兵也能愉快接受,干劲十足。某单位接到执行某项紧急战备任务的命令后,640余名已经确定退伍的老兵,人人写申请要求执行完任务再向军旗告别。反观那些干扰之事,要么是重复性的,要么是事务性的,要么是政出多门。这些工作干得越多、标准越高,越贻误部队建设,越让官兵反感。不干,反而有利于提高战斗力。
当前,基层建设正处于新旧体制转换、新旧职能过渡、新旧模式更替的特殊时期,许多新的工作方式需要适应,新的组训方法需要探索,新的作战对手需要研究,新的装备技术需要掌握。要把这一特殊时期变成基层建设的“黄金期”、战斗力的“跃升期”,更加需要基层官兵心无旁骛、聚精会神。只有干扰和折腾少些再少些,才能让基层官兵潜心砺剑、敢于亮剑,才能锻造出打赢的“利刃”,最大程度释放改革效能。
找准纹路才能劈开木材,按准脉搏方能开对药方。干扰问题的产生,原因是多方面的,但多数都能从机关身上找到原因。有的是以自我为中心,有的是不懂关闸分流,有的是适应新体制能力不够……诸如此类,迫切要求党委机关反思自身在指导帮带、工作模式、能力素质、作风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,敢于硬起手腕整改,敢于创新方式方法,把各种干扰因素降到最低。
还有一种“干扰”危害也很大,那就是在选取士官、入党考学、评功评奖、提拔使用等方面存在的“微腐败”问题。这种“人情干扰”,对官兵的干劲伤害更大。对此,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举起监督执纪问责的利剑,坚决抵制各种不正之风,努力让基层政治生态变得山清水秀,让广大基层官兵能够铆足干劲干事业、一心一意谋打赢。
解放军报2018年5月28日06版
评论